您当前的位置:民族宗教

坚持高标准整治高标准管理推动宗教领域规范化发展
 

发布时间:2021/7/22 9:24:34

    川汇区地处周口市中心城区,是全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也是全省民族宗教工作70个重点县市区之一。区内有回族、壮族、满族、维吾尔族、撒拉族等26个少数民族,共18511人,占川汇区总人口的3.3%,居全市第四位;其中回族17860人,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6%。川汇区少数民族人口居住较集中,呈现出大杂居、小聚居的特点。区内有5个办事处少数民族人口达到千人以上,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有9个。全区现有伊斯兰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、佛教四大宗教,有宗教活动场所23处,其中基督教13处,伊斯兰教7处,天主教1处,佛教2处。有宗教教职人员52人,其中伊斯兰教7人,天主教2人,基督教43人。全区现有信教群众8740人,其中伊斯兰教396人,天主教550人,基督教7505人,佛教289人。
    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维护稳定、增进团结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近年来,川汇区民族宗教工作 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新要求,依法依规管理民族宗教事务,积极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,促进了全区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。
    一、加强领导,健全宗教管理网络。
    宗教工作涉及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,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一项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,我区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,加强对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领导。一是把宗教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把党关于宗教问题的政策、意图和措施贯彻到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之中,纳入党委和政府的工作,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,及时研究分析宗教工作形势,解决宗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。二是建立宗教工作领导小组,落实了工作责任,由区长任组长、统战部长任副组长、宗教成员单位一把手任成员,并下沉到办事处、社区,形成了区、办、社区三级组织领导网络,做到了分工明确、责任到人、任务落实。三是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宗教工作的氛围。充分利用广播、宣传窗、微信、APP及大小会议,广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,教育引导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,组织共青团、妇联、老协等群众团体,与信教群众交朋友,倾听他们的呼声,了解他们的困难,解决他们的问题,真正体现政治上团结合作,信仰上互相尊重,共创美好家园。
    二、完善措施,依法加强宗教监督。
    针对川汇区宗教工作实际,我们将规范管理作为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一是对宗教团体开展的各项活动,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批程序。二是对批准的事项跟踪问效,做到问题及时发现,及时解决,确保贯彻执行不走样。三是配合消防部门对各个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安全检查,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,明确整改期限,限时销号。四是部门联动,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。五是结合“七五”普法宣传,组织宗教界学习总结政策、法律法规,使其懂得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。
    三、创新思维,探索宗教管理模式。
结合川汇区“166”社区治理新模式,把宗教管理纳入其中,创新基层宗教治理新途径。在区级层面,常委班子带头,通过召开中心组学习会、研讨交流等形式,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、《推动宗教治理由治标向治本深化工作方案》、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意见》等有关文件,进一步统一思想,提升站位,增强做好宗教治理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。办事处(区直单位)层面,印制512份《民族宗教工作知识培训大纲》《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册》1000份,在《川汇视野》杂志开辟了工作专栏,举办3期知识竞赛,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宗教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;村(社区)层面,把相关政策知识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任前教育的必学内容,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9期,实现了全覆盖、无盲区,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抓民族宗教工作能力和水平。 为确保工作保障到位,从人员配备、机构建立、经费保障等方面,全方位政策落实,确保民族宗教工作顺利开展。目前,全区已配备宗教工作助理员9人、村(社区)协理员88人、“一村一警”88人,形成“主体在区、延伸到办、落实到村(社区)、规范到点”的网格化管理机制。在每个社区建设党群议事会基层自治组织,发挥政策宣讲台、民意征集台、居民议事台、民生服务台、文化娱乐台、励志同心台“六个平台”作用,共同推动基层宗教治理。在规范宗教事务管理上,坚持从“管人、管钱、管事”入手,对全区原88名传道员重新识别认定,裁减55人,裁减比例62.5%;成立财务管理中心和会计站,代管全区所有宗教场所的财务账目,有效解决了宗教场所资金资产底数不清、账目不准、记帐不规范的问题。
    四、克难攻坚,强力推进清真寺整改。
    清真寺整改是三化治理的组成部分之一,是重点,也是难点。涉及少数民族群体、情况特殊、性质敏感,稍有不慎,极易引发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,影响社会和谐稳定。在清真寺改造伊始,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的盘根错节,加之受少数人的蛊惑,个别清真寺对整改工作不理解、不支持、不配合,整改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,进展缓慢,曾一度停滞,为此,区委、区政府先后召开了区委常委会、党政联席会、统战工作领导组专题会,对清真寺整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、安排、部署。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,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,具体负责清真寺整改工作的组织、宣传、协调,区委、政府主要领导、分管领导,亲临一线,现场办公,认真听取群众的诉求,详细了解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讲解国家的民族政策,解答群众的疑惑,讲解清真寺整改的意义和党委的决心,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,打消回族群众的思想顾虑,同时,建立多方联动机制,实行任务分工协作,相互配合,开展全区性、全方位的教育宣传。统战部门积极与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交流,加强沟通和联系,利用他们的身份和影响,协助党委、政府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,增强回族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大局意识。宗教部门深入全区七坊清真寺开展“六个讲清”宣传活动,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,统一口径,不造谣,不传谣,不串联,不声援,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,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,自觉服从、服务好大局。办事处按照 “属地管理”的原则,各把关口,蹲点进驻辖区清真寺,掌握动态,互通信息。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回族群众家中,交朋友、拉家常,开展不间断的教育、宣传、引导工作,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,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,以实际行动感召、感化群众。公安部门严密监控,细致排查,时刻保持高压状态,坚持教育与打击并重,对极少数破坏民族团结、肆意闹事的别有用心之人,予以严厉打击。完善的措施,细致的思想工作,最终消除了回族群众的顾虑,达成了一致意见,确保了全区清真寺的和谐改造。实现了从“对手”到“队友”,从“怀疑”到“信任”,从“被动”到“主动”的根本性转变,稳妥完成了建筑物的整改任务,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。同时,通过改造,真正体现了中国建筑风格和中国气派,得到了清真寺管委会和信教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。
    五、高位部署,稳妥推进门头改造。
    根据省市暗访反馈意见,我区居民住户阿语门头标识分布广,涉及户数多,针对这种现象,我区高度重视,闻令而动,迅速制定详细整改方案,明确整改任务和整改标准,夯实整改责任,强化指导、引导、督导,环环相扣,压茬推进。一是各办事处逐户对辖区带有阿文的门头进行集中拉网式排查,仅用三天时间全部排查到位,做到了不漏一街,不漏一户,并全部建档立案。二是办事处“两员”既当战斗员,又当宣传员,根据排查情况,利用亲戚、同学、朋友等各种关系,采取谈心、走访、慰问等形式,逐户逐人宣传整改政策,耐心细致的做群众思想工作,三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和在职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,以点带面,层层推进。四是区委统战部,民宗局根据办事处排查摸底情况,强化督导,实行“一办一策”,“日报告”,“周例会”等工作机制,挂图跟进、限期清零。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短短20天之内在伊斯兰教斋月这个特殊敏感时期,全区1039户带有阿语标识的门头全部稳妥整改到位,实现了“三个不发生”的整改要求。